犧牲與福祉的天平:牛津功利主義量表(Oxford Utilitarianism Scale)

Fate/zero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越演越烈,以及武漢台商包機返台與郵輪停靠等事件的發生,
對於是否要讓已經患病或具潛在感染風險國民回來的相關討論也逐漸增加,
在持”為了多數的健康國民並避免在台灣引發大規模感染”論點的網友當中,
開玩笑說乾脆像Fate/zero第19話”正義の在処”中把飛機打下來的更是偶有所見;
個人有位朋友似乎對這樣的想法不太能接受,於日前詢問我有無看過相關的心理測試,
能夠反映這種”為多數利益犧牲少數”看法的強度,想拿去在SNS中使用─
嗯,就我所知的還真有一個頗類似,那就是”牛津功利主義量表(Oxford Utilitarianism Scale)”

以往許多研究都使用列車難題一類的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s)來反映功利主義,
然而有些研究者認為兩難的任務太過聚焦於”工具性傷害(instrumental harm)”,
亦即”為了更高利益而寧願犧牲少數”的部分,忽略了”公正的仁慈(impartial beneficence)”,
也就是功利主義中”對個體福祉不分親疏遠近、一視同仁”的看法,
是以Kahane和Everett等人於2018年發展出了這份”牛津功利主義量表”:
(下圖引用自Dr. Jim AC Everett的網站)
Oxford Utilitarianism Scale
該量表共9題,無反向計分項目,整體由兩個分量表所組成,
前5題歸屬於”Impartial Beneficence Sub Scale (OUS-IB)”,用於測量”公正的仁慈”,
後4題歸屬於”Instrumental Harm (OUS-IH)”,用於測量”工具性傷害”,
以”極為不同意(Strongly disagree)”到”極為同意(Strongly agree)”的7點Likert量表回答.

該量表可以於Everett的網站線上作答,以下為內容簡單翻譯:
(注意,這只是中文翻譯,不是中文版量表)
(1) 若在緊急情況下,僅有犧牲某人的腿方能挽救他人性命,那麼就道德而言此人就必須做出犧牲
(2) 從道德的角度來看,我們有義務將一顆腎臟捐給有腎功能障礙的人,因為我們不需要兩顆來維持生命,實際上只要有一顆腎臟就能健康存活了
(3) 就道德角度來看,人們應該平等地關心地球上所有人的福祉,而不應該偏愛在物理距離或情感上特別親近之人的幸福
(4) 未去幫助他人與自己主動去傷害他人,兩者的錯誤程度相同
(5) 如果一個人留著自己不需要的錢,而不捐贈出去為那些能因此受益的人提供有效幫助,就道德而言是錯誤的
(6) 如果傷害一位無辜者是幫助其他幾位無辜者的必要手段,那麼這在道德上是正確的
(7) 若在短暫、有限的時間內採取政治打壓是確保人民整體福祉和幸福的唯一途徑,那麼就應該施行政治打壓
(8) 為了取得資訊以防止數百人因炸彈爆炸而死,酷刑無辜之人是可以被允許的
(9) 若能在整體上整救更多的人,就道德而言,有時讓無辜之人死於附帶損害是必須的
(註: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意指軍事中的誤傷或誤殺)

以”極為不同意”為1分、”極為同意”為7分計算,
可得出OUS-IB總分(前5題)、OUS-IH總分(6~9題)和量表總分三個維度:
OUS-IB總分─在此維度上的得分越高,越可能以徹底公正的道德立場將每個人的福祉視為同等重要,
不優先考慮自己或親近之人的利益,這通常代表極苛刻的自我犧牲.
OUS-IH總分─在此維度上的得分越高,越可能願意以打破熟悉之道德準則的方式,
例如說謊、傷害無辜者等,來為整體取得更高利益.
量表總分(Overall Utilitarianism)─根據古典功利主義,行事應以最大化整體福祉為依歸,
也就是說決定一項行為是否在道德上正確的唯一標準,
就是該行為會否在世界中產生最大化的福祉和最小化的痛苦;
從這種道德觀點來看,沒有人比其他人更重要:
無論我們自己、家人亦或朋友的利益和需求,都和其他人的利益和需求等同權重,
唯一重要的是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世界上整體的幸福感.
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你的觀點就與古典功利主義所說的越接近.

該量表所測量的概念算是滿容易理解,但老實說個人不認為它適合放到SNS上,
並直接拿來探討對於台商包機返台相關事件態度與特定人格特質的連結…..
畢竟相關事件的引爆點似乎是在於許多商人”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
平日將這片土地與制度貶的一文不值,出事卻又灰溜溜的索求資源幫助,
對這種兩面反覆、前倨後恭的嘴臉感到反感,恐怕與功利主義不是很有關係呢 XD

 
量表發展之論文出處:
Kahane, Guy, Everett, Jim AC, Earp, Brian D, Caviola, Lucius, Faber, Nadira S, Crockett, Molly J, & Savulescu, Julian. (2018). Beyond sacrificial harm: A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utilitaria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review, 125(2), 131.

迴響: 6 則迴響

文章分類:科技&研究

標籤:

在〈犧牲與福祉的天平:牛津功利主義量表(Oxford Utilitarianism Scale)〉中有 6 則留言

  1. 說到功利主義,不得不想到在倫敦大學校務會議中,每次都只出席但無發表意見的Jeremy Bentham

  2. >>每次都只出席但無發表意見的Jeremy Bentham
    想說第一次聽到這軼聞,查了查才曉得是推屍體出來參加校務會議…..
    原本還以為不發言的背後是有什麼雋永典故的哲學思考,結果居然是獵奇故事啊啊 XD

  3. 因為頭是假的XDDDDD
    (平常頭是放在腳下,脖子上的是蠟像)

  4. 這招台灣應該可以學起來,風俗禁忌先不論的話,
    只要人物夠有名,無論腦袋真假好像都滿有觀光價值的?
    想想慈湖陵寢衛兵交接,蔣中正就每個月會被推出來幾次全程監督一定超有話題性 XD

  5. 量表部分感覺適合用在至善論政治上,目的越是良善,道德就越被壓制,最終社會一路奔向1984。

  6. >>量表部分感覺適合用在至善論政治上
    這個量表因為2018年方才出現,目前經過的測試似乎還不算很多,
    且因為題項較長,可能會有額外的概念混淆答題判斷,
    用於測量不同哲學性概念時,或許同時搭配其他的效標會比較保險.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