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弟們的規劃太不周全,旅程的最後幾天Norman一如前篇文章所言、決定脫團行動,
在與博班學長去了Reims後算算還有兩日多一些的空閒時間…..
雖然頗足以前往近郊的”聖丹尼斯大教堂”、”沙特大教堂”及”亞眠主教座堂”,
一償日前的遺珠之憾,但考慮到哥德式建築到底非我主要興趣所在,
以及這些地點都不算離巴黎市區很遠、日後有緣再遊也非常方便;
故在幾經思量之後,個人便放棄了”哥德式大教堂之旅”,繼續早已規劃好的─Le Corbusier朝聖之旅!
說是”Le Corbusier朝聖之旅”,其實也只去了三個地方…..Le Corbusier的作品很多仍在被使用,
參觀需要與業主或基金會提早預約,並不是說去就能去的,加上受個人時間所限也跑不了太遠,
幾經取捨,最後僅挑選了”Villa Savoye”、”Villa La Roche(Fondation Le Corbusier)”,
以及位於巴黎國際大學城(Cité Internationale Universitaire de Paris)內的”Swiss Pavilion”.
(1)Villa Savoye(薩伏依別墅),1929~1931
交通方式:搭乘RER A線到Poissy站,再坐門口的50號公車於Villa Savoye站下車.
說到Le Corbusier,第一個聯想到的會是什麼呢?
可能是國際式樣,可能是三百萬人都市計劃,可能是混凝土,可能是模矩,
甚至可能是粗框眼鏡─但答案中必定會出現的,應該就是”新建築五點”了!
而Norman所前往的第一站,就是這充分體現了”新建築五點”、近代建築史中無人不曉的Villa Savoye!
自Poissy火車站坐50號公車於Villa Savoye下車,走個3分鐘左右就能看到入口告示牌:
穿過一片小森林後,便能看到無比熟悉的Villa Savoye,
雖然這裡是建築人的朝聖地(?)之一、人來人往,但周遭環境其實就像個公園一般,
躺滿了曬日光浴或野餐的居民,拍照時如何避開他們還真是一大考驗 ww
進去參觀要在入口買門票,憑國際學生證證明學生身份可以打折,
門票原價算起來其實不便宜,小小一間就要好幾歐元,但Villa Savoye…..就是有這個價值!
不過現在看起來十分風光、別名”Les Heures Claires”的Villa Savoye,
其實興建完成後於二戰期間荒廢過好一陣子,甚至被當作儲存乾草的倉庫,
到了60年代,Poissy當局更曾計劃將其拆除作為學校擴建用地,
在業主Savoya一家、Le Corbusier本人及學者Sigfried Giedion的多方奔走下,
最後才終於保住它─而現在,旁邊的學校正是名為”Lycée d’Etat Le Corbusier(公立柯比意中學)”.
Le Corbusier所提出的”新建築五點”乃是基混凝土的技術革新而來,
由於高強度的柱列能輕易支撐建築量體,牆壁不再總是承擔載重責任,
因此可以按需求來隨意隔間、變換材質,或是在它中間開一個大大的窗戶;
是以,相互之間各自獨立卻又緊緊相聯的”新建築五點”於焉誕生:
底層挑高、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帶窗與空中花園.
Villa Savoye底層以墩柱挑高了3.5公尺,除了能讓花園延伸入內之外,
還可作為停車用的處所,外圍的弧度更是考量汽車迴轉半徑而設計;
不過由於時空背景差異,現在真的要停車恐怕已經沒有那麼方便…..
在當初的想法中,第一層其實是可以停3台車的呢 ww
(圖片引用自Le Corbusier : Complete Works Vol.2,Willy Boesiger著)
“室內陽光普照,只因鋼筋混凝土以”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給我們帶來了陽光:
窗戶也是自由的,這些窗戶永遠會一直開到臥室的側牆牆角,
而牆側就會像反射鏡一樣將窗外的陽光反射到室內各處.
現在,住宅內的光線終於有了新用場,這真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Le Corbusier “Une Maison-Un Palais : A la recherche d’une unité architecture ”
上面這段摘自”一棟住宅,一座宮殿(Une Maison-Un Palais,治棋與劉磊譯)”書中的敘述,
已經大略的將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及水平帶窗的形成講了出來;
牆壁從載重中解放後,可以做出大跨度的長隔間而無需擔心承重機制不足,
可以捨棄厚重的磚頭,使用輕盈的素材打造漂亮的結構(例如:玻璃牆),
樓與樓之間的立面亦可以獨立存在而形式互不相關,窗戶更能暢快的橫向延展─
“如果窗戶能夠在這一頭和那一頭全都接觸到兩頭的側面牆壁,
那麼這兩堵側牆立即就會起到光線反射體和漫射體的作用.
光線就會變得穩定而無所不在;它會照遍全屋,再也不會有一處陰暗的角落”
並形成Le Corbusier在”一棟住宅,一座宮殿”書中所預期的明亮場景.
除此之外,當時一般住宅的花園大多都是在地上,但Le Corbusier認為這樣視野不佳,
土地的濕氣也太重,所以打算將花園移至採光最好的地方…..屋頂,
並期許”空中花園”能形成一個新的光源入口,並藉由立面的表現形式或水平帶窗,
使屋內的亮度更為均勻充分,一如他在”精確性:建築與城市規劃狀態報告(陳潔譯)”書中所言:
“各個房間主要從環繞盒子的開口獲取景觀和陽光,
它們都以一個空中花園為中心,花園本身就像是適量陽光和日照的分配者.
正是在這個空中花園裡面,沙龍和其他一些房間的滑動玻璃牆能自由開敞:
因而太陽在整棟房子的心臟地帶無處不在”
~Le Corbusier “Précisions sur un état présent de l’architecture et de l’urbanisme”
除了”新建築五點”,Villa Savoye同時也是”建築漫步(architectural promenade)”的精彩演示,
螺旋樓梯提供快速移動的功能,而斜坡則讓居住者在迂迴的空間中緩步穿梭,
Le Corbusier認為人們的外在感知並非僅止於眼前事物,
而是會被環境周遭的一切所吸引,是以藉由位於中央位置、放射狀中心的坡道,
人們便能在移動中同時連續性的感受整座建築其空間與光影變化,
正如同Willy Boesiger對此設計所下的註腳:
“樓梯將一個樓層與另一個樓層分開,坡道則將其連接起來(W.Boesiger,1995)”
Le Corbusier除了是建築師與都市規劃者(雖然這部份似乎並不受好評 XD),亦可說是一位工業設計師,
在Charlotte Perriand於1927年加入他與堂弟Pierre Jeanneret的團隊後,
共同完成的全套傢俱甚至還在1929年巴黎秋季沙龍出展過,下圖就是其中的一些作品:
從左到右分別為LC4、LC8和LC2,更多作品可參照Wiki.
Villa Savoye雖然名氣十足,於建築史中亦頗有一席之地,
但實際參觀後個人覺得…..住起來應該是不會太舒服 ww
據說當初建造時因營造商還不熟悉混凝土技術,造成施工費用大增,
空中花園的盆栽與地板防水處理更是糟糕,使得屋主飽受漏水之苦;
大面積的開窗與輕薄的立面看起來雖然十分清爽明亮,
然而根據巴黎所在緯度,厚度不足45公分的RC牆根本無法組止熱流失(徐純一,2012),
加上玻璃窗只有單層,這使得Villa Savoye在冬日非常不保暖…..
花了大筆錢的屋子在冬天又冷又滲水,我是業主的話大概要發瘋了 XD
圖為二樓浴室,即使過了80多年,這麼開放的設計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還是不太習慣?
入口販賣處有賣一大堆紀念品,雖然很想要一張標示Le Corbusier全球作品的海報,
但實在太貴了…..書又都是法文看不懂,最後購入了書籤、圖卡和紀念幣 ww
Villa Savoye的樂高套組,大概只有一般的白色方塊和圓柱兩種零件(炸)
(2)Villa La Roche(拉羅什別墅,現為柯比意基金會位址),1923~1925
交通方式:坐Metro 9號線到Jasmin站下車,再依路邊指示牌行走.
Villa La Roche所在敷地位於巴黎16區,為傳統的富裕階層居住地,
沿路上都是看似古舊但身價非凡的高級公寓或住宅,
治安在各區之中亦算得上相當不錯,相對的旅館房價當然也很高…..
原本來法國是打算要住14、15區的,但看了看價格最後還是跑到19、20區 “orz
從Jasmin站出來後,便可以在對街看到Fondation Le Corbusier的指示牌,
雖然每幾百公尺就有一個引路牌,但牌子有時根本就沒放在分岔路口,
所以建議還是把Google Map帶著會比較放心;照著指示左彎右拐、穿過一個個街區後,
便能在一個封閉小巷的巷口看到Le Corbusier的代表性標誌”Open Hand”:
買票的地方在室內,訪客直接進入即可.
Villa La Roche-Jeanneret其實是兩間住宅,一間是為里昂信貸主席Raoul La Roche設計,
一間則是為了親戚Albert Jeanneret;不過因為在整修,所以這次只有參觀Villa La Roche.
整個包起來,連立面都沒得拍 “orz
業主Raoul La Roche未婚,還是個立體派與純粹主義繪畫收藏家,
因此這棟建築不僅要豪華以符合他的身份,同時還必須要有前衛的風格,
以及能妥善展示他收藏品的空間規劃;
對於展示空間,Le Corbusier所採用的表現手法如前所述,
乃是”建築漫步(architectural promenade)”的概念,利用斜坡將空間構成一個整體,
使觀客能在其中自由流動,並體會環境與格局的變化;
Le Corbusier甚至曾直截了當的對業主Raoul La Roche說道:
“我將要為你建造一座漫步建築的地獄“.
(“I am going to make for you one hell of an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引用自Le Corbusier : The Poetics of Machine and Metaphor,Alexander Tzonis著)
由此可見他對人們在建築空間量體中穿梭、環繞,隨之所帶來的美學體驗有多麼堅持.
房間一景,又是熟悉的水平帶窗.
有時我對歐美國家使用地氈的方式不太能理解…..室內穿鞋還鋪地氈,
這樣沾上沙塵豈不很難洗嗎?但看電影或youtube中,這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呢.
除了最為著名的展示室坡道,說到Villa La Roche這棟屋子還有什麼特點的話,
答案莫過於是”顛倒規劃(plan renversé)”,以及那挑高三層樓的門廊了:
在一般傳統的配置中,客廳與飯廳大多位於一樓,而”顛倒規劃”就是反其道而行,
將房間放在一、二樓,客廳與飯廳則位於三樓;而當初之所以如此設計,
似乎是起源於”能從主廳直接到達花園”的想法─沒錯,為了屋頂的空中花園 ww
Villa La Roche已是90年前的產物,但空間規劃即使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仍很前衛,
基於”白瓷釉法則(law of ripolin)”的純粹主義遍布整座建築,
闊氣的三層挑高則讓小小空間有了巨大的開闊感,各房間看似獨立存在卻又彼此相連,頗為獨特;
不過換做是我的話,寧願只挑高兩層就好…..這邊地價不便宜啊,
業主會想要多一點樓地板面積應該不為過吧? XD
゚Д゚)<柯比意的作品論得到你來說嘴!
⊂彡☆))Д′)<噫,他又不曉得台灣地價炒的有多高
就”Le Corbusier : The Poetics of Machine and Metaphor”一書所述,
這棟別墅其實也存在著種種問題,例如照明設施安排和中央供熱系統噪音等,
但業主Raoul La Roche仍對成果極為滿意,不但送了Le Corbusier一台汽車,
還在其中一直生活到1963年;而根據WIki的資料,1965年他逝世於出生地巴賽爾後,
收藏品則分別捐給了羅浮宮、家鄉以及現在這邊的柯比意基金會.
(3)Swiss Pavilion(大學城瑞士館),1930~1932
交通方式:坐RER B線到Cité Universitaire站下車,車站對面即為巴黎國際大學城,
進入園區後左轉直直走到底便可看到.
Cité Universitaire出站閘口有好幾個,記得要穿越過馬路,
並看到標示”Cité Internationale Universitaire”的拱廊才是正確方向:
個人就走錯路,直接轉到反方向的蒙蘇里公園(Parc MontSouris)去了…..
這公園佔地15公頃…..我足足繞了一個小時才找到正確的地方 “orz
大學城瑞士館的建造當初並未經過公開競賽,而是委員會直接委託Le Corbusier和Pierre,
據說由於之前於日內瓦的國際聯盟總部一案招致許多攻訐,因此兩人原本拒絕接受,
是在委員會的堅持下最後方才接了這份設計,並以極低的花費完成—
委員會主席Honnorat甚至認為這300萬法郎的開支,其實還不到預算的一半.
(下方北立面圖片引用自Le Corbusier : Complete Works Vol.2,Willy Boesiger著)
乍看Swiss Pavilion,最為明顯的特色應該就是它那巨大粗礦的混凝土支柱了,
由於基地曾是採石場、土質不佳,混凝土支柱的基礎打到了地下近20公尺,連礦層都被貫穿,
但在這個案例中,以6對支柱作為主體底層不僅是很經濟的解決方案,
同時也為住宿學生創造出了一個舒適的戶外空間:
將學生房全數置於混凝土柱之上,並將大廳、樓梯、電梯獨立放置,有若專門的”交通塔”,
這樣的設計亦昭示了Le Corbusier對於集合住宅與都市規劃的一些想法,
例如他理想中的都市交通解決方案之一”底層公路”,以及”額外綠地”和”居住單元功能中心”.
在此棟建築中,也可以發現許多”新建築五點”的實踐,除了上面提到的底層挑高,
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帶窗及空中花園的表現也都非常清楚:
上圖為一樓多采多姿的曲面隔間與其平面圖,後者引用自”Le Corbusier : Complete Works Vol.2″.
休息室的立面採用了透明玻璃,樓梯間轉角則使用玻璃磚來加強採光效果,
這種手法據說是參考自R.H.Turnock在1890年,
於芝加哥建造Brewster大樓的方法(Jean Jenger,1993).
學生房間的大面積開窗,雖然視野與採光很不錯,但現代的學生宿舍是否仍需要這麼大的窗戶呢?
Rem Koolhaas曾說過”概念上,每一個監視器、每一個電視螢幕都是一扇窗戶的代替品,
真實生活就在其中,網路空間已變成了廣大的戶外”
(“Conceptually, each monitor, each TV screen is a substitute for a window;
real life is inside, cyberspace has become the great outdoors.“)
當時使用水平帶窗是為了完全開放的視野、景觀與光線,
但現在又有多少人在盯著螢幕之餘,會轉頭觀賞外邊景色?
對學生來說,讓房間這麼明亮的設計…..只怕反而使人不方便在早上睡懶覺呢 XD
比起Villa Savoye,Swiss Pavilion的鋪面防水處理似乎有好上一些?
至少看過得相關書籍、文獻都不太有提到它會漏水還是什麼的 ww
學生房間圖片,就單人房來說空間其實不小:
入口左方的浴室設備就比較糟糕一點了,大概是80年前的東西吧 XD
休息室一景,其中擺著LC2及LC1,牆上的壁畫原本是細胞壁、蜘蛛網和蜂窩等自然照片,
而這也成了某些人攻擊此建築和Le Corbusier其意識形態的著眼點之一:
在1933年12月28日、亦即Swiss Pavilion竣工6個月後,
“洛桑公報(Gazette de Lausanne)”出現了一篇署名CH.-FL的投書,
指控這座建築”毒害知識份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宣傳機器”,
宣稱休息室中的大自然照片滲透著物質主義、影響著”不懂取捨善惡的年輕人”,
並抨擊Le Corbusier的種種行徑可稱之為”對未成年人的誘拐”;
Le Corbusier毫無疑問曾讀過這篇文章—因為他花了整整一面的篇幅,
將這篇投稿收錄進了自己的作品全集之中…..拜此所賜,
原本大概幾個月後就被忘個一乾二淨的東西,現在可永遠流傳了 XD
這告訴我們想出名就要戰大咖,但不要惹有報復能力的那種
現在的壁畫則是Le Corbusier在二戰結束後,
來整修Swiss Pavilion因戰毀損的部份時,於1948年重新繪製的.
除了上面這些,在台灣與朋友討論時原本也有規劃要去”廊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
但所在地Ronchamp實在太遠…..從巴黎來回就要花一天,
班次少又要轉車,對完全不諳法語的我來說難度太高,最後就沒去了…..
日後有緣去瑞士的話,從那邊出發可能還比較方便?
不過就算這次僅僅參觀了三個作品,依然讓我十分感動,
這幾座建築的平面圖、照片和模型看的再多再熟,
到底還是不及親自領會空間、並全心沈浸其中所學來的多;
雖然實地走一趟並不會讓我像”マホロミ 時空建築幻視譚”的主角一樣能看到建築記憶、
或是有黑髮美女跑出來手牽手(炸),但所帶來的體驗確實非常寶貴.
下次有機會出國,個人應該就會朝著多些”建築巡旅”的方向規劃吧,
只是我感興趣的近代住宅大多都還有人住,這該怎麼辦才好呢….. “orz
[未完,待續]
法國20日聖地探訪之旅—普通觀光篇(1)
法國20日聖地探訪之旅—普通觀光篇(2)
法國20日聖地探訪之旅—Mont Saint-Michel篇
討論規劃的馬賽公寓沒去成 哈 還想讓你多拍照片給我的
然後瑞士館最有名得是預鑄零件 你沒提到
話說這才三間屋子既然就有8000多字
前面去京都日本那麼多地方也才2000出頭個字
怪不得部落格沒人氣 根本搞錯重點啦(爆逃
Google了一下…..巴黎到馬賽公寓將近800公里,
大眾運輸要花19小時、開車也要7個半小時!?有那時間我就去廊香了 XD
>>瑞士館最有名得是預鑄零件
謝謝提醒,那是因為我沒拍到這方面的照片可以配圖,
所以就直接略過不寫,當作沒這回事(逃)
>>話說這才三間屋子既然就有8000多字
>>前面去京都日本那麼多地方也才2000出頭個字
京都我又不懂…..而且和隔壁只逛墳墓的專家比起來:
http://www.plurk.com/p/hfuymv
這邊還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ww
>> 根本搞錯重點啦
君不見我連cite什麼文獻都列出來了嗎?
這篇文章其實是po給小學生抄來交1000字報告用的啊!
只要有懶惰的小屁孩,自然就有流量出現!
此乃新時代的顧客區隔!(誤)
语气好可爱哈哈哈,其实我是找空间构成的资料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你的部落格的www
謝謝你的留言,希望這篇遊記的內容有地方能幫上忙 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