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天主教的”三大聖地”,耶路薩冷和梵蒂岡是一定名列其中的,
但第三個聖地究竟為何卻是眾說紛紜,依個人約略查詢到的資料,
有的說是西班牙的”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
其他則認為是葡萄牙的”法蒂瑪(Fátima)”,或法國的”露德(Lourdes)”,
甚至”伯利恆(Bethlehem)”、”拿撒勒(Nazareth)”及”迦南(Qana)”…..
而Norman這次所前往之地,就是同樣榜上有名的—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
聖米歇爾山除了位列天主教朝聖地之一,亦為教科文組織所選出的世界遺產,
每年觀光客數量據說在法國各景點之中排的上前三名;
此外,它所在之處正是諾曼第地區的聖馬洛(Saint-Malo)海灣,
恰為之前提到過、浦木裕先生所翻譯的”L’enfant de la punition“其發生地附近!
好巧不巧,在巴黎雖然誤差了400多公里,但無意之中還是給我到了啊!
゚Д゚)<聖米歇爾山離聖馬洛城明明就還有40公里!
⊂彡☆))Д′)<聞到了Marie的歐派香味
不過個人來到這邊並非基於宗教理由,也不是因”世界遺產”的名頭,
或只為了”Dies irae ~Acta est Fabula~”的Marie(我根本沒還玩過啊),
而是一如此次法國之旅系列的標題”聖地探訪“—
乃是以”501統合戰鬥航空團.STRIKE WITCHES駐紮基地巡禮“之名而來!
ミーナ演唱”Lili Marleen“的大廳…..EMT素股滑過的樓梯…..魔女們洗澡的大浴場…..
サーニャ及リーネ泡過的溫泉水…..噫!魔女們我來了! (*´Д`*)ハスハス
在ストライクウィッチーズ故事中,第一期的基地其實是位於多佛爾海峽,
第二期(收復高盧後)則是設立於羅馬涅近海,與聖馬洛海灣在地理上其實都不怎麼相近,
甚至可以說有點遠(用Google Map測量,與修道院的距離分別為兩百多和一千多公里);
但魔女們所在的基地其建築樣式,一般都認為設計確實是參考自聖米歇爾山修道院,
上面OP其1分15秒左右便能清楚看到501基地的外型樣貌,至於像不像…..就各有論斷了 ww
從巴黎到聖米歇爾山的交通有點麻煩,必須先坐TGV再搭乘接駁巴士,
個人為了省事便直接於SNCF(法國國家鐵路)官網上購買二合一來回套票:
早上7點02分從巴黎蒙帕納斯車站(Gare de Paris-Montparnasse)出發,
9點23分到達雷恩(Rennes)後再轉搭9點45分的巴士,預計於11點抵達;
出發前原本還很擔心遇到大罷工或誤點之類意外,幸好交通十分準時順暢,
蒙帕納斯與雷恩車站內的黃色機器(自助驗票機)亦都很顯眼易尋,
就算Norman只是會講不到10個單字的法文文盲,一路上也完全沒有問題 ww
雷恩車站大廳:
從電扶梯下樓後,出門右轉直直走就可以看到停泊遊覽車的大樓,
但就算找不到也沒關係…..因為去聖米歇爾山的日本人實在太多了,
只要看著一團亞洲人向哪邊走,然後跟著就大概沒錯 XD
超長的接駁遊覽車,從後面望過去幾乎都是黒頭髮.
巴士抵達景點後所停的地方並非聖米歇爾山,而是在距其仍有幾公里的服務處,
往修道院的載客巴士約5~10分鐘左右就有一班,
若嫌坐車太擠、太沒情調的話,其實徒步也不過十幾分鐘左右路程,
個人就是選擇早上搭巴士,回程再徒步走回遊客中心.
服務處內部有很多免費的多國語言介紹DM可以拿,還有介紹整治工程的影片導覽,
很建議稍微在這邊瀏覽一下,不必急著排隊搭乘接駁車.
凌晨5點起床,坐了近一個小時的地鐵後再搭兩小時的TGV,
轉乘一個多小時的遊覽車以及5分鐘左右的巴士後,
Norman總算跳進螢幕…..更正、親眼看到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本體了! (≧▽≦)
不過佇足於門前的並非可愛的501魔女們,而是數量可怕的觀光客…..
“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約二:16)”
在明信片之中,佇立於海邊的聖米歇爾山看似寧靜祥和,現實狀況卻可說是完全相反,
原以為由於鄰近運作中的修道院,靠它吃飯的商業活動會稍微收斂些,
沒想到仍是人聲鼎沸、買賣東西
的吆喝聲不絕於耳,就好像在台灣的九份一樣;
不過論環境清潔和店舖規劃這裡當然是大贏幾十條街,
九份的商店招牌亂七八糟、與販賣懷舊氛圍的地景格格不入,
加以一路走來大半都是吃的,逛起來像活像是傳統市場+夜市,
Norman自己去過兩次,每回都是大失所望…..
反觀聖米歇爾山沿路商店,幾乎看不到閃閃亮亮的現代招牌或霓虹燈,
店舖可能也是刻意配合景點、裝潢的風格都不會太突出,一路看過去十分順眼;
個人不曉得他們是否有規劃委員會,亦或僅是自發性的默契使然,
整體景觀風格實在非常整齊,雖然商業氣息依然濃厚,
卻至少不會有台灣許多景點所存在的”古今混雜、時空錯置”之感.
通往修道院的道路只有一條,只要直直往上走便會抵達,
圖為路中經過的聖米歇爾山教區教堂”聖彼得小教堂(Chapel of St. Peter)”:
雖然名字叫做”聖彼得小教堂”,但內部最知名的陳設是一座純銀打造的”聖米歇爾屠龍”雕塑,
外面甚至還有聖女貞德的人像(因為傳說受聖米歇爾指示)…..
嗯,那當時為什麼還要特別建這一座奉獻給聖彼得的教堂呢?根本名實不符嘛 ww
過了小教堂後很快就會抵達修道院,入島雖然無需繳費,
參觀修道院卻是需要買門票的,Museum Pass也不適用於這邊.
售票處,據說為從前發放救濟品的地方.
入口處景觀:
碰巧遇到了匆匆經過的本篤會教士.
從高台上向下望去:
遊客服務處大約就在紅色箭頭所指地方,前幾段估計說走個幾十分鐘應該…..差不多吧.
各時期的聖米歇爾山示意模型:
聖米歇爾山海拔約80餘公尺,最早以”Mont Tombe”之名為人所知,
且在約5世紀時就已有教堂存在;不過直到西元708年,
阿夫朗什鎮(Avranches)主教Aubert自稱受聖米歇爾於夢中指示、
並從義大利的卡加諾山(Monte Gargano)取得聖米歇爾聖物後,方才成為朝聖地;
至於現在聖物放在哪邊…..這就沒看到相關資料了.
反正當代已不風行匍匐、繞圈或撫摸”聖觸”等祈禱方式,就算有大概也不會擺出來 ww
大教堂主體與內部:
中午十二點固定會舉辦彌撒(儀式進行時聖壇前禁止攝影),開始前會敲鐘告知全島,
那鐘的繩子長長的一路從塔頂垂到祭壇上,那修士是整個人抱住繩子、
如爬單槓般用力扯才勉強敲出一聲來…..他一次敲了大概二、三十下,看起來超級辛苦啊 XD
持續個三十年,修士袍下應該都是像阿諾那樣的肌肉了
中庭迴廊:
為13世紀時,北側建築因火災毀損後所興建,主要是供修士休息與冥想.
修道院食堂(réfectoire):
食堂只是它原先的功能,修道院內部並沒有給遊客的餐廳或販售任何食物,
就連大教堂隔壁的禮品部門也完全沒有賣吃的,所以這整座應該都是禁止飲食…..吧?
忘了叫什麼名字,應該是聖母小禮拜堂:
個人攝影技術非常差勁,拿的又是傻瓜相機…..想拍窗戶就看不到房間(過暗),
拍了房間又看不到窗戶(過亮),所以常一個地方用單點測光和多重取樣分別拍兩次,
上面這張就是用單點測光照出來的過暗成品 “orz
騎士廳(Salle des Chevaliers):
在”世界遺產之旅 上帝聖殿”一書中,作者說這邊是修士的主要室內活動場所,
柱與柱之間掛上壁毯就可以成為供他們抄寫經書的隔間;
但個人來的時候則是掛滿了精緻的紙雕,當天並非什麼特別節日,
作品看起來似乎也沒有宗教含意,但確實很漂亮、頗為令人驚喜.
入口售票處旁的紀念品販賣部:
沒有賣吃的…..所以當然沒有試吃,幾乎都是明信片、書或馬克杯之類用品,
不過法國各景點共同推出的系列鏤空書籤實在太精緻了,實在令人很難忍住不下手:
凱旋門或聖母院這種其他地方也買的到,但Villa Savoye及聖米歇爾山都只有當地才有賣,
每一個景點會有好幾種款式、各款又有六種(還七種)顏色…..根本陰謀!
個人9張之中有4張都是聖米歇爾山的,錢都噴在這東西上了啊(1枚約1.5~2歐元)!
逛完修道院,接著就慢慢走回山腳下從頭看起,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厚重的城牆、防衛塔和閘門等設施;
這些建設主要起因於13世紀初爆發的英法百年戰爭,
隨著諾曼第地區成為法國領土,聖米歇爾山也成了對壘要地,
還曾多次被英軍圍攻,故山下聚落在此時期開始築起大量防禦工事:
在第三章相片中上,無意間拍到的、向著牆外探望的那位小女孩,
就是”法國20日聖地探訪之旅—普通觀光篇(1)“中提到的露背死庫水蘿莉,
雖然有著較高解析度的相片,但礙於本部落格的清純定位、
以及本人監控眾多蘿莉控的立場使然,就不放上來了…..Derek對不起啦
說道聖米歇爾山最知名特產,好像就是”La Mère Poulard”的蛋捲(omelette),
由於顧客太多、個人又沒有提前預約,所以未能一嚐:
價格當然也是考量點…..隨便一份都是30、40歐元起跳,這價碼夠我再去一次Angelina了 XD
台灣的La Mère Poulard分店也有點貴,但比總店便宜非常多,
有空到台北信義區的話也許會去試試看吧 ww
除了蛋捲,La Mère Poulard的奶油餅乾也是熱門伴手禮,
但在聖米歇爾山島中只有在大門口旁有販售,其他店面賣的都是副品牌,
兩者在價格與滋味上其實差不多,但副品牌沒有那麼多種口味,外盒也明顯不同.
聖米歇爾山島內的La Mère Poulard餅乾販賣處以綜合口味的大包裝為主,
若想想小盒小盒的買不同口味,其實可以在遊客中心旁邊約100~200公尺處的超市購入,
不過這邊沒有提供特製購物袋,想送禮的可能還是以島上的La Mère Poulard門市為佳.
…..或是,乾脆回台灣再到Costco買應該也行 XD
蛋捲和餅乾台灣都有,想想好像除了書籤什麼都不用帶了嘛
逛完一圈差不多也到時間了,慢慢徒步離開聖米歇爾山:
除了巴士外還有馬車可以選擇(好像要收費),
馬車去島上的方向幾乎都是空的,只有回程才有人搭乘,
不曉得和之前包商Transdev虐待載客馬匹的新聞是否有關?
看到那馬伕的身材…..突然覺得這文中的指控好像超合理的(炸)
就個人遊覽方式而言,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慢慢看完一圈約二~三個小時,
而載我回雷恩的巴士則是5點多開車,倘若如Norman這樣單日來回的話,
時間掌控可能要多注意些…..個人在修道院待太久,後來就沒時間去沙灘玩,
錯過了幾個要經過瀉湖才能看到的景點,想想實在可惜;
早知道就訂7點多回去的票…..不過法國的白天很長,除非住一晚,
否則在夏天應該都無緣一睹聖米歇爾山燈火通明的夜景.
日後倘若有緣再遊此地,個人應該會選擇於超市附近的旅社住宿吧,
這樣不但能看到更多景色變化,也能親見傳聞中的壯闊潮汐更迭,
但是逛完修道院和大街後除非跟解說團踏浪看古蹟,
否則聖米歇爾山其實也沒什麼可看的了…..與其規劃為獨立景點,
將它與其他地方、例如雷恩或聖馬洛合併成一系列的行程似乎更順暢?
嘛,第一次來不曉得,下次若真的要來場”諾曼第地區聖地探訪”,
至少也比較有經驗要從哪邊開始了 ww
第一站:Marie歐派Level考察(誤)
法國20日聖地探訪之旅—普通觀光篇(1)
法國20日聖地探訪之旅—普通觀光篇(2)
法國20日聖地探訪之旅—Le Corbusier篇
根據保羅.科爾賀在《The Pilgrimage》的說法,在第一個千禧年內的基督徒認可的三條神聖之路(不單純是聖地,是苦修式的朝聖之旅,所以路線也很重要)。第一條路是通往羅馬聖彼得之墓,走這條路的人,被稱為漫遊者(wanderers),以十字架作為他們的象徵。第二條路是往耶路撒冷的基督聖墓,走這條路的人叫做「棕櫚行路人」(palmists),因為他們把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時,用以歡迎祂的棕櫚做為其象徵。另外還有第三條路,是前往使徒聖狄雅各(San Trago)遺骸所在處。此處後來被稱為康波史泰拉(Compostela),旅行者被稱作「朝聖者」(Pilgrimage),其象徵物是海扇殼。
另外一種說法是四大朝聖之路:葵扇之路 (Road of Spade、紅心之路 (Road of Heart)、梅花之路 (Road of Club) 與方塊之路 (Road of Diamond),分別是羅馬 、耶路撒冷、聖狄雅各,及不確定地點。
我其實想過要去走Road of Club,但是看起來是不知何年何月……
謝謝提供消息,"朝聖"這本書還沒讀過,經您一提才曉得還有"三條神聖之路"的說法,
總合"四大朝聖之路"與"三條神聖之路"的內容看來,
若真要講"三大聖地"的話,應該是耶路薩冷、梵蒂岡與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比較合理呢?
網路上幾乎每間旅行社都寫說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三大聖地",
我去之前就覺得這地方的宗教地位不可能這麼崇高…..
回來找資料又看到一堆人在提"法蒂瑪"或"露德"這些相對近代的顯聖發生處,
怎麼看也都是不太對頭…..第一神跡發生地Qana都沒說話了,
那些沒千年歷史的還是一梯退三步去吧 XD
文章中的Wiki連結雖然有提到"聖雅各之路",
但個人對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的定位並不很清楚,以為只是路線終站而已,
所以原先還覺得伯利恆成功佔缺的贏面(?)比較大…..
感謝您補充這方面的資訊 ww
>>我其實想過要去走Road of Club,但是看起來是不知何年何月
我google了一下"西班牙朝聖之路",發現台灣去過的人居然還不少,
而且用腳踏車似乎也很方便,您畢業後找個耶誕假期也許夠跑完?
>但個人對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的定位並不很清楚,以為只是路線終站而已,
>所以原先還覺得伯利恆成功佔缺的贏面(?)比較大…..
不知為何基督教的朝聖路線幾乎都是走去人掛點的的地方不是人出生的地方……
>>不知為何基督教的朝聖路線幾乎都是走去人掛點的的地方不是人出生的地方
不曉得和一度流行的聖遺物崇拜風潮有無關係?
畢竟聖人創帳號…..更正、出生時不會帶裝備,掛了卻一定會掉寶,
想撿骨的人來多了自然就會升格為聖地….. XD
Fate中的"知名度補正"原來是真的(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