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除了無名部落格、相簿照片流出一類報導外,像是Facebook權限沒設定好,
以致於人際關係大爆炸之類的消息,於Norman身邊也是不時有所聽聞;
想刻意隱藏的東西還可以用密碼、閱讀權限等保護,然而平常一些看似普通的行為,
卻也可能在不經意的地方,透露出你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從12月份科學人雜誌所看到的報導,
根據多倫多約克大學學生Soraya Mehdizadeh的研究,從一個人在Faccebook上的使用狀況,
例如內容分享、更新和登入頻率等,似乎可以預測其自戀和自卑的程度!
(以下內容引述自最新動態:我真是充滿魅力)
…..她調查了100位大學生的Facebook帳號,測量他們的使用狀況,例如照片分享、
塗鴉牆張貼訊息以及動態更新,並且研究使用者登入頻率、每次登入停留時間。
不久前,她將研究發現發表在《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會網絡》…..
…..2010年春天自約克大學畢業的梅迪沙德,以自戀人格量表及羅森柏格自尊量表測量每位受試者後,
發現自戀及自卑者較可能每天花超過一小時上Facebook,也較傾向張貼能提升形象的照片
(例如擺特殊姿勢或用Photoshop修飾過的照片)。自戀者也較可能用動態更新,
寫些像「我真是充滿魅力,渾身散發光芒」的句子,或是轉貼一些有利自己的連結,
像是「我的明星臉」來展現自我…..
…..自卑和自戀常常彼此相關,但並不總是一起出現。有些心理學家相信,總是裝模作樣、需要讚美、
缺乏同理心的自戀者,是下意識地自我膨脹來對抗他們對自己的不滿。
儘管梅迪沙德的研究看似支持這個論點,但並沒有足夠實證研究能證實兩者確有關聯…..
…..
(完整版本請見Study of Facebook Users Connects Narcissism and Low Self-Esteem)
根據報導內容(最後兩段),原研究者並不認為花太多時間上Facebook會讓人變得自戀,
甚至預期對於自卑或憂鬱的人而言,使用Facebook可能還有正面的作用;
若先不管其最後結果做出會是如何,將這個研究對應到日常生活中,
看是那些人在宿舍整天上BBS、更新Facebook的話,不得不說這個結論其實滿”準確”的呢 XD
但這研究的結果,看起來受在Facebook的資料採集及計算之取向影響很大,
畢竟”使用狀況”的定義內容因人而異,這也直接左右了匯整資料的方式;
相同的課題若是由不同人來做,甚至有著完全相異的方法也不奇怪,
再更多相關研究出來前,或許也不用太認真看待? ww
原論文:Self-Presentation 2.0: Narcissism and Self-Esteem on Facebook(好短…..)
我完蛋了……(每天花好多時間噗的人……)
>>我完蛋了……(每天花好多時間噗的人……)
https://typecurry.com/wp-content/uploads/2b96b96dde3c361db259325424269414.jpg (拍肩)
題外:
>>http://www.plurk.com/p/9i7jas
其實就我個人的讀後感,並不覺得作者有刻意的完全以芝加哥學派為靶呢,
雖然在講古的部份(?)對其多有批判,但主要還是著重於政商財閥的勾結,
(例如書中提到的聯合水果公司、伊戰的一些美國重建包商等)
或是其在災難之時合作趁火打劫的行為,雖有不時牽扯到芝加哥學派,
但若說此書是完全以罵芝加哥學派為賣點,只怕也失之太過 ww
"震撼主義"中個人無法認同的觀點不少,關於其對天安門事件的解讀,
我就和MMdays一樣覺得莫名其妙…..不過有些內容的確發人深省.
花好多時間玩H GAME的人其實半斤八兩(拍)
因為沒看書只看心得所以對內容比例其實沒概念。
這種書很容易有理論對某些案例非常貼切,但最後過度衍生的問題。不像比較嚴謹的社會學論述必須考慮適用範圍,為了凸顯「這個陰謀好厲害」,常常最後會多塞一堆牽強附會,作者其實只是吃定目標讀者沒概念所以亂扯的例子。美國作者最常做的就是拿亞洲的狀況亂蓋。
>>花好多時間玩H GAME的人其實半斤八兩(拍)
不不,像我這種沒有IM軟體、不上BBS、不用Facebook,
只偶爾玩玩有益身心遊戲的人,無論怎麼說都是比您正直上百倍的好青年啊!(無誤)
>>因為沒看書只看心得所以對內容比例其實沒概念。
>>這種書很容易有理論對某些案例非常貼切,但最後過度衍生的問題。
>>不像比較嚴謹的社會學論述必須考慮適用範圍,為了凸顯「這個陰謀好厲害」,
>>常常最後會多塞一堆牽強附會,作者其實只是吃定目標讀者沒概念所以亂扯的例子。
>>美國作者最常做的就是拿亞洲的狀況亂蓋
原來如此,不過書中對中國的論述其實很少…..主要都是美國(於伊拉克)、南美,
和東南亞地區;對於較相近的地方還有些概念,但說到一些較莫生的國家狀況,
作者是否有過度衍生這可就真的很難判斷了.
雖然書中案例個人大多可以接受,但開頭用Ewen Cameron做引子導入,
用以比喻後面的"震撼療法",我卻真覺得是個敗筆中的敗筆…..